10月16日上午,认真听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报告主题鲜明、理念精准、思想深邃、可操作性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宣言书和动员令,更是全国各界人士的行动指南。
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民建会员兼聊城市政协委员,此时此刻,静下心来,比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找准自己今后工作的发力点,为加快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成做出自己的贡献。
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也就是说,要想提高生产力,增加科教兴国的驱动力,科技和创新不可或缺。那么科技从哪里来,创新又是从哪里来?毫无疑问,这些都需要人才的支撑,不会凭空产生。那么作为科教兴国的第一资源——人才从哪里来?当然是从教育而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敏锐提出优先发展教育的英明决策也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并且指出我国教育的发展目标是从最大的教育体系转向最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这是教育界人士今后努力的方向。接下来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首先,作为教师,应该明确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大学的本质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遵循教育规律为国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人才,才能发展科技,才能不断创新,才能把中国的大学办成世界一流大学。
办好教育,是科技兴国的基石,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保障。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本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方针,基于每一堂课、每一门课程,做好教育,为国家输送合格的人才。
作为中国人,生逢伟大时代,是自豪和幸福的。正在阅读的《领袖们》一书中的一段话,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尼克松说,“周恩来机警的自我批评是自信心充分发展的明显表现。我知道,这只是如何待人接物的一种方式,但在事实上,这表明中国人对他们的文化和哲学的绝对优势坚定不疑。凭借这一优势,他们总有一天会战胜我们和其他人。”,不得不说,尼克松的洞察力是敏锐的,也是正确的。今天的中国正以这种自信,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将半个世纪前尼克松的预言变成现实,每一步都坚定不疑,每一步都铿锵有力。
(审核:魏爱平)
(审核:魏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