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新闻网讯(记者 张颖 闫振 王鲁斌) “圆规之所以能画圆,只是因为心不动、脚不停。”3月22日,九三学社社员、聊城大学农学院毛驴研究院副院长刘桂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句话是她的QQ签名,更是座右铭,是她多年来服务三农、扎根农村的信念和坚持。
刘桂芹是养殖户口中的“救火队长”,产业公司老总眼中“技术大拿”,也是同事眼中的“拼命三娘”,人们称赞她是“走路带风的女子”,幽默的她却将这种执着的精神戏称为“犟驴精神”。正是凭借这股韧劲和拼劲,她多年来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毛驴养殖基地,坚守在科研一线,默默成长为山东省乃至全国驴产业的科研骨干和技术能手。
为了增强产业造血功能,刘桂芹主动请缨开展入场、入户指导,推动解决养殖人员文化水平不高、养殖技术不全等问题;为了获得一手数据,她不怕脏、不怕累,深入圈舍,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饲养管理技术;为了将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她采用QQ群、微信群、视频通话等方式,随时随地开展技术指导,跟养殖户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手机24小时开机,欢迎大家随时打电话”。
“一直以来,民间就有‘天上龙肉、地下驴肉’的说法。与牛肉、羊肉、猪肉相比,驴肉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质、低胆固醇的食物,有着瘦肉多、脂肪少的特点。”刘桂芹告诉记者,我们国家的毛驴产业发展整体起步较晚,技术方面也存在一些困难。为突破产业困境,她一方面利用人脉关系,把国内一流的科技专家请进来,为产业发展把脉问诊;一方面主动请缨,做好协调对接,带领考察团走出去,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几年来,刘桂芹参与养殖技术培训上百次,培训养驴技术骨干、职业农民或企业管理人员等7000余人次,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14名。她还带领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饲喂模式对驴生长性能及驴肉品质的影响”,与多家单位一起制定了《规模化驴场建设规范》《驴屠宰检疫规程》等14项山东省地方标准,并参与制定了《精准扶贫——驴产业项目运营管理规范》国家标准,为养驴扶贫提供了技术性指导。她也因此入选了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驴产业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并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水城最美科技工作者”。
“说到社会服务,可能是我来自农村,知道农民的不易,也为自己有能力帮助他们而感到自豪。”刘桂芹表示,社会服务要分对象,企业家和老百姓的思维不同,得找准他们的需求点,多沟通、多交流。“作为服务农业一线的科技人员,要不怕磨破嘴、跑断腿,才能通过自己的奋斗将幸福传递到千家万户。”